杭辛斋论易数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杭辛斋论易数
0

   

 

说明:本人在职业易学家网络平台上发表了《杭辛斋论易数》一文http://www.cnzrz.com/mingjia/html/?944.html。因为有注释,页面比较凌乱。所以另行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一个无注释版,便于读者查阅。

 

易数在杭氏易学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相当于经络的作用。当象不明的时候,以数通之;当训诂遇到障碍的时候,以数释之;杭氏对于数的研究还可以将古代易学传统与现代数学观念相融合,使易数更具有应用价值。杭氏开以古代易学传统与现代数学观念相会通这一先河,对后来的“科学易”影响至深。

杭氏的易数论主要集中于《易数偶得》、《易楔》卷四、《学易笔谈》二集卷三,但以数解易的方法,所占的篇目却要占到杭氏易著总目的一半以上,这说明了在杭氏易学体系中易数的重要地位。因杭氏的易数论比较驳杂,仅择其要评述之。

 

一 论象数关系

象与数密不可分,杭氏主张“观象必倚数”,“自舍数而言象,而象茫如捕风矣。”李树菁先生赞扬杭辛斋象数不可分离的观点符合上古数的观念,并指出近代西洋数学让数学独立于物性之外,而出现纯数学,结果发现纯数学不能应对环境科学、灾害学、地震预报等复杂的课题,不得不又返回象数结合的路子,让蕴含有实际物理性质或几何图像不变性的拓扑学、布尔代数、数学形态学解决复杂的科学课题。李树菁先生通过数学的发展轨迹,肯定了“象数不可分”这一观点的价值。

杭辛斋的象数关系是建立在气论的基础之上的。天地初生万物之始,无非是气的运行,物生以后,气为形夺,形化为主,而气化虽隐藏而未断绝。气无形无迹,故借用卦象来说明,象也难以理解,故准之以数。象、数都是从气中衍生出来的,都是规定气之刚柔、屈伸等情状的重要维度。故明于象数即可洞悉阴阳造化,这就是杭辛斋所说的“数与象合,而道无不可见”。

然而象与数是否平齐?是否还有一个先后主从的问题?古人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宋代邵雍《皇极经世》以数为主,以数起象,给人的感觉是数先象后;《左氏传》中有“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的内容,后世汉学家据此力争,认为象先数后。杭辛斋则认为象数的先后,未有一定。他说:

“或问,象与数孰先?曰《左氏传》“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汉学家据此以驳宋儒由数生卦之说,谓象先而数后,理固然也。然此以论生物之始则可,若专以论象数,则固无确定之先后可言。如一画开天,一即数也,画即象也。即象即数,何从分析?更何有先后?若执象以推数,似乎先有象而后有数。然未推之前,数已即象而具,非至既推以后而数始生也。若揲蓍求卦,谓象由数生,也无不可。”

物成形以后,如《左氏传》言,是象先于数,由象生数,这里所说的数是人们感觉到的物之数,不一定是物自身具备的数。象数学揭示的数应当是事物内部的演化之数,而物自身具备的数与象是同步不分先后的。人们习惯于以象求数,是限于后天范围的经验所见,拿成形的事物去分析,不是笼罩事物完整的演化过程。杭辛斋的分析其实已经大致揭示了邵雍先天之学的创作原理。

杭氏还注意到数相对于象具有更强的稳固性。他以河图洛书为例,同一个数,在不同的位置,象就变了。如河图中的九为乾金,洛书中的九为离火。因为数更稳固,所以以数解易之法是可行的。

因为象与数密不可分,万物皆象也就是万物皆数。杭辛斋扩大了易数的范围,他说:“人第知一二三四之为数,而不知善恶是非之亦为数也。人第知加减乘除之为数,而不知进退往来之为数也。数以记事,亦以记物。物生无尽,事变无穷,惟数足以齐之一之。”杭辛斋还认为西方几何代数之学也是中国的易数传播到西方以后衍生的成果,他非常肯定地说:“《易》数非他,与九章十书,初无二理,与西来之几何原本,及近世之代数微积,尤一一吻合。古今中外之种种算术,无不根本于河洛之百数。”这一说法很难找到真正的历史根据,杭辛斋只好借助于老子出关化胡的传说,猜测老子西行用易数教化欧洲人,为了证实这个传说,杭氏牵强附会地将“罗马”翻译成“老门”。这些论证在今天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西学中源论”。

 

二  论数之起源

关于数的起源,杭氏有两种说法。其一,他认为数起于阴阳之自然。

音出于律,律出于数,数出于阴阳之自然。

其二,他认为“数由心生”:

万物之数,非人不明。故参天两地而生人。人即参天两地而倚数。是惟人心之灵于万物,心动而数以生。物无穷尽,数无穷尽,而人心之限量,亦无穷尽。《管子》曰:“心生规,规生矩,矩生方,规与矩,皆生于心。天地万物之情,莫能越乎此规矩之外。”所以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者惟《易》,而《易》实具于人心。

这是说,万物之数,要通过人心的活动才能显现出来。

杨庆中先生已经指出了杭氏的这两种提法。但这两种观点是否可以统一呢?杨庆中先生没有回答,笔者在此作一简单探讨。第一种说法,数出于阴阳之自然,是杭辛斋取自清代易学家李光地的观点,在《学易笔谈二集》中由于行文的随意而未加注明。而在《易数偶得卷二·声律生应出于圆方》一文中,杭氏重提到这一问题,注明了自己是转述李光地的观点。李光地的原文是:“律之以损益相生,何也?凡数皆起于阴阳。象者,阴阳相变者也,数者,奇偶相生者也。”杭氏是赞同这一观点的,但是他对此并不满足,又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来重新论述。杭氏认为易数实质上就是由人心生出的象的一种表述方式,故曰:“易数则根于心,心生象,有理有气”。数不完全对应于物之形(物形是死的,没有变化,所以数不由物生),而是对应灵动的心生之象。杭氏还主张人心即是一太极,人心无思无虑时的“本一”状态为太极之本体,人心之动静如同太极之阴阳,万物生于一阳发动,数起于人的心念发动,即“始一”,人心与太极是一致的,心生数的过程跟太极阴阳动静之理相契合。杭辛斋感叹说:“一阳来复,故生之机动于一阳,而一之数起于人心,人心即天心,天人合一。孔子赞《易》之微旨,具于是矣!”杭辛斋论述的数之起源并没有脱离宇宙之本体,而又通往人的认知领域,跟李光地“凡数皆起于阴阳”的观点是不矛盾的,也可以说,是对李光地学说的深化。

用人的心灵活动来解释一生二,奇偶变化,这就是庄子所说的“一与言为二”。心静止不动为本体一,心念发动再加上引起心念发动的对象就是二。有一、二以后就产生了数。杭氏总结说:“一不用,二为体,三为用。”一和二都是生数的本体,不过一是隐形的,至二而体方显,至于三,才有具体可以运算的数。

脱离了本体之后,数的运行又会出现具体的一,这个“一”是具体数的一。为了与本体不成数的“一”相区别,杭辛斋将心念静止无思无虑的本体一命名为“本一”,将成数的一命名为“始一”。心不可见,为本一,动念之始,即属始一。“一生二”中的“一”,其意为始一。

为了把道理说的更清楚,杭辛斋还把一二三等数载入后天八卦图中,以后天图解易数。依端木国瑚首创的八卦成列数,坎位藏地支子,其数一;艮藏丑寅,其数二、三,依此震四,巽五、六,离七,未八、九,兑十,乾为虚空,无数。起点从乾出发,西北乾为无,无并非绝对的虚无,而是可以生化出有的一种潜能。有自无出,接着运转至北方坎,这就是杭辛斋说的“本一”。一本体不现,故坎象义为隐,又为心意。承其序运转至东北艮,艮具二三之数,至丑二体现,至寅三春生万物,再运转至震,为卯四,万物振作。杭氏认为震之一阳至坎中出,一阳现于下爻,离开中爻就不再是隐藏了,所以坎为本一,震为始一。但震明明为卯四,一之数何居?杭氏找到了变通之法,引河图来证明,东方震木三八居之,三与八合为十一,隐十而复为一。不管杭氏的三与八相加再归一以解震卦正确与否,《说卦》“帝出乎震”章确实把震排在了八方卦象的首位,据此,认定震具有“一”的属性合乎易理。

杭辛斋论易数起源诸说虽然有些杂糅的成分,但是理清思路以后,发现其确有其微妙精到之处。杨庆中先生总结说:“要之,杭氏‘数由心生’的逻辑是:万物皆数,数始于一。心静为一,心动则生二,于是数由心生。”乃其确诂。

 

三 梳理易数的源流

杭辛斋认为,西汉以前的象数学失传,难以重新发现和恢复,主要原因在于易象与易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失传了,后人未得古法,以己意揣摩象数关系,使易学陷于混乱之中。因此,重新梳理易数源流,避免不同的易数体系互蹿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杭辛斋在《易楔》卷四中理清了各种不同的易数体系,使之分际清晰。主要种类有:

1.卦数和河图洛书数,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系统。杭氏认为《系辞》中记载的这个数序是最根本的易数。

2.大衍数,即大衍之数五十,虚一不用,实用四十有九的占筮之数。

3.邵雍所传的先天八卦数。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数。

4.后天八卦数,即洛书宫位数。

5.先后天八卦合数,即杭辛斋主张的易逆数之数,自先天八卦震上起九,逆推坤八艮七坎六巽四乾三兑二离一。相传此法最古,虞翻多用此法。

6.天地范围数。杭辛斋认为天地范围数有连山易数之名,但不能确证就是连山之数。其数艮一兑二坎三离四震五巽六艮七坤八乾九艮十,艮兼一七十,为成始成终之义。

7.八卦成列数。即端木国瑚之法,八卦兼地支起数,坎子一,艮丑二寅三,震卯四,巽辰五巳六,离午七,坤未八申九,兑酉十,乾戌亥无数。杭氏对此序列评价极高,在己著中屡屡用之。

有的易数系统(如以上56),遍览杭氏易著也不见用,大概杭氏自己也不会用,笔者自然也不敢探讨,且搁置一边。

以上种类,杭氏特别强调两处区分:

(一) 严格区分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天地之数五十五,为河图系统所附会,大衍之数五十,二者本非一体。程颐径将《系辞》“天一地二”一节置于“大衍之数”一节以前,致使后人将两数并为一谈。杭氏坚决反对程颐的做法,他说“宋儒窜易经文……两数遂相混合,并为一谈。异论纷若,左支右吾,卒无是处。汉学家虽力纠其谬,而于两节之数理,亦未能分析清楚,与卦象《彖传》相证明,乃沿谬袭误,以迄于今。”杭氏企图重新演绎,让二者泾渭分明。他首先确定了天地之数的本源地位,其他一切易数都是从天地之数里变化出来的。“一切之数,无不根本于天地之数。”但是他也无法确切地说明怎样借用天地之数推导大衍之数,只好说:“程朱以后,言《易》者皆崇理论,言象者已不多,言数者尤少。偶有一鳞半爪,又皆似是而非。同人讲习,几于无可取资。爰就所知,略贡蒭荛,所憾数学既浅,又荒废日久,自知肤浅已甚,姑引其端,以待专家之竟其续也。”就暂时含混过去了。后来在《易数偶得》中,杭氏又对此作了猜测。他以六爻之画为体,六以七为用,七成方(成方意味着由用再变体),为四十九,再加虚一不用之数,为五十。只用天地之数中的两个数(六、七)来推算大衍之数。杭氏的推算法自成一说,却不能排斥掉别种说法,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

(二) 区分“易外易数”与古易数。杭氏提出“易外易数”的概念,专以指邵雍、杨雄等人发明的易数体系。杭辛斋认为邵雍先天之学自成一家,先天数不是古易数,而邵雍也从未用先天数注《易经》。由于朱熹的倡导,将邵子大小方圆各图,置诸经首,后人遂以为先天数就是易数,用以解经,谬误不可胜数。杭辛斋分析邵雍的易学规则说:“邵子别有妙悟,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为主,如算学之数根。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只为其数之符号耳,故用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可也,用日月星辰水火土石亦无不可也。因邵子未尝以此注《易》,但借卦爻以演其数,而所得之数理,变化分合,仍能与《易》相符,所谓殊途同归,法异而实不异也。”杭辛斋发现算学家可以借《易》自演体系,与古《易》占算的结果往往相符,但是象数之间的关系又不是古《易》数,因此,他把邵雍《皇极经世》、杨雄《太玄》之数另行归类,称之为“易外易数”。只有将易外易数分离出去,古易数的规则才会凸显。然而古易数究竟何在呢?古易数部分已经失落了,可以推测的是天干用纳甲,地支用八卦成列数。

这儿出现了一对矛盾,杭辛斋把邵雍、杨雄创制的易数规则从上古传统易数中剖离,却又刻意指向西洋代数几何之学,认为西洋数学肇端于中国的古易数,是古易数演化的结果,对前者要求何其严也,对后者的要求何其宽也。难免会受到“附会”之讥。笔者以同情的原则来猜想,可能是杭辛斋对于轩辕黄帝的崇拜之情使他对十进制情有独钟,相传的黄帝以天干地支配易之法是十进制的,十进制是东西方的共识,而二进制、三进制不符合普通人的思维习惯,如是以十进制解易数,那是把易学简单化了。杭氏企图用易学来笼罩更多的知识,所以他非常有兴趣地将易数与人类共识相连接,造成的结果,就是使《易》的思想更方便接入数的运算。在杭氏看来,加减乘除、乘方、开方都是易道的运行。

 

四 论数之体用

杭氏善言数之体用,在数之体用中把握各数之间的关系,逐级而上,很有建设意义。这样每个数包含着跟其他数之间的体用关系,也就含着象。以下简要概述杭氏的体用数论:

数由简到繁,一不成数,二为体,三之用生。

三为圆。圆径一围三,三现而一隐,一三合为四,圆生方,方为四。

一二三四之中,一为阳数之体,四为阴数之体,一以三为用,四以二为用,一、四不用。

一四体数合为五,至五阴阳合而体全,且一二三四五为生数,至于五,生数全,故五为天数,为易数进退升降之枢纽,为建中立极之数。

五六居一至十之中,自乘尾数不变,为中数也。从邵雍说,关系是覆卦的两卦合为一卦,六十四卦实只有三十六卦,三十六已具备六十四之用,六六三十六,至六而用全。六为阴数之终。

五六合看,至五而体具,至六而用全。五运六气为一周期,三十年为一世。

若以六为体,七又为之用,六之用非七不明。一三五、二四六交互,三居一三五数列之中,四居二四六数列之中,三四合之得七,一六合七,二五合七,一至六积二十一之数,折之以三,仍为七数。七自乘为四十九,因三为圆,四成方,七为方圆皆备,圆生方,方又可生圆,所以七自乘可应无穷之数,蓍草演卦用七七四十九根。

六七八九,阳进,九为七之用;阴退,六为八之用。

再扩大范围,自一至九,可划分为:

体中之体

体中之用

天数

用中之体

用中之用

体数

用数

这个表格就说明了周易卦爻系统一、四不用而用九、六的道理。

因为天数五非常特殊,为易数阴阳变化之枢纽,生数成数和体用都不可离,所以名之“建中立极之数”,不专以体用划分。

七八、九六相合皆为十五数,合乎洛书之数和三五之道,未尝离于中数五。

九、六在天地之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阳数终于九,阴数终于六。具体的阳顺阴逆之序将在下一节中说明。

再扩展至十,杭氏已经在易数系统里接纳了十进制,直接采用一进为十,退十还一之理。十具一理,常隐,洛书隐十而对宫皆合十。

再扩而言之,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体,上下推演,大小皆可至于无穷。杭辛斋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乃天地阳奇阴偶之本数,不当列为数量之名也。数量者,所以纪此本数之多寡,而为本数之用者也。本数为体,数量之名为用,体用杂糅非法也。”从杭辛斋的语言之中可以看出,他心目中的一至十不是简单的运算符号,而是含有立体之象和体用关系的易数。

这样,杭辛斋通过他的体用之数论,一方面推演了古代易数,另一方面也将数学运算与易学牵合了起来。

 

五 论河图之数

杭辛斋喜欢先天之学,对河洛理数多有研究。《周易折中·启蒙附论》中有一副易图——《河洛未分未变方图》,《周易折中》于图发挥不多,仅以明二图不可分,出自一百之全数之意,杭氏又为之引申,发挥自己的易数思想。 

 

杭辛斋论易数

 

杭辛斋论易数

如图,上为《周易折中·启蒙附论》中所载图,下为杭辛斋《易数偶得》插图,其旨相同。杭氏将河图、洛书、大衍之数统一起来说明问题。他说:“故四十五与五十五,为天然分化之界限,非人力所能增减,合之一百为全数。一百之内,分阴分阳,当然阴阳各得五十。故‘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一不用,而盈虚消息,即由此一生生不已。”关于河图与洛书为什么不等,他解释说这是盈虚消息,易数的盈虚类似于加减,而境界为高。在大衍之数的基础上河图加五,洛书减五,二者互为盈虚,皆得天数五之生,易之用无尽;假如平分,那就是既济之死象了,易之用终穷,故不取。

对于河图,杭辛斋也有自己的理论贡献,那就是坚持 “始一终六”之说,论证了河图阴数“四二十八六”顺序的天然合理性。

 

杭辛斋论易数

 

 

如上图,阳数一三五七九由下左中上右的顺序行进,总体轨迹是顺时针,但是阴数二四六八十的顺序却还是顺时针方向,这有违于阴阳之用互逆的原则。晋代崔驷早有阴数起于四之说,清咸丰年间儒生方春水作《方生易说》,得四二十八六之序,这两人的学术创造皆被世人忽略。杭辛斋博览群书,发现了其中的价值,接着将方春水的论述予以完善。

方春水的求证方式是通过方图逐级扩大取数的方式来实现的,如下:

 

杭辛斋论易数

 

方生此图极明白,按照粗线框,阳数由内到外是一三五七九,阴数由内到外是四、十二、二十、二十八、三十六,尾数依次是四二十八六。四二十八六的顺序虽得,缺陷却在于一三五七九如何对应于四二十八六?如阳顺阴逆,其对应关系也应该状如齿轮了,应该是: 

杭辛斋论易数

这种对应关系其实也是阳统阴的关系,是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方春水却无力证明。杭辛斋经过苦思冥想,终以乘六之法解决之。

1×6= 6

3×6=18

5×6=30

7×6=42

9×6=54

如此则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尽合,尽显阳所以统阴之义了。顺之一三五七九之序成,而逆之四二十八六之序亦成,阳顺阴逆,合乎天然。杭氏以此自负,称“较之方氏之二图,更为明白晓畅。今后言河图者,当可免暗中摸索矣。图成而术家见之者,皆如获拱璧,以为千古疑团,一朝尽释。”

杭氏还发现,若以阳数按一三五七九之序乘四,阴数之余为四二十八六,其序正好与乘六翻转。是以乘四之法反验“四为阴之始”。

一三五七九五天数,乘四为顺,得阴数四二十八六之序,乘六为逆,得阴数六八十二四之序,合之得全图: 

杭辛斋论易数


杭辛斋的这个证明在易学象数史上很有价值,体现于:

一,以九配六,九六都在阴阳序列的末端,九为阳之用,六为阴之用,可作为周易爻辞用九用六的合理论证。

二,四为阴之始,直通坤方说和邵雍的圆方之数。阴以退为用,用其半为二,故阴爻之数二。阳爻始于一进而为三,震坎艮三阳卦一阳二阴,其数为七,巽离兑三阴卦一阴二阳,其数八,乾纯阳为九,坤老阴为六,七八九六之古易数皆通。

三,一为阳之始,四为阴之始,回头又解释了“大衍之数五十”的问题。大衍之数何以为五十?历来有多种说法。唐代崔憬以八卦对应八数叠加归于五十,一四不用,“不取天数一、地数四者,此数八卦之外,大衍所不管也。”这种论法被收入《周易集解》并遭到了作者李鼎祚的批评。杭辛斋的“一为阳之始,四为阴之始”之说确立了一、四为体中之体,所以可以不用,从争议背后重新发现了崔憬粗糙论述背后的精义。

杭辛斋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乘六,他是从《彖传》“乾乘六龙以御天”一语中得到了启示,“乘六”是截取的非本文之意,这样就带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仿佛《易》中具备一切后来的知识。

写到这里笔者不免要猜测一下,在上一标题笔者提出了杭辛斋喜欢以十进制推演易数并认为它符合古易数这一观点,可以想见杭辛斋在得到了上面的一番证明之后,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心——十进制是古易数的部分之一,轩辕黄帝创造的干支与易数配合无间,完全可以容纳吸收西洋数学。

对于洛书,杭辛斋有“二八易位”的论证。洛书二宫与八宫易位的设想源于《周易折中》,原文:

洛书之左边,本一二三四也,其右边,本九八七六也。然阴阳之道,丑未之位必交,洛书之二与八,正东北西南之维,丑未之位,所以互易也。以此类之,则先天图之左方,坤巽离兑;其右方,乾震坎艮,以震巽互而成先天也。后天图之左方,坎坤震巽;其右方,离艮兑乾,以艮坤互而成后天也。

以上论述洛书二八宫位交媾互易并成为九宫之主要枢纽的文字,已经很完整和精到了。杭辛斋也没有提出新的见解,只是又把“二八易位”向上推溯到了邵雍。他引用邵雍的话“子正于丑,午正于未”来说明,因为“水火不相射”,所以丑未相交,代子午水火行既济之功,这也是一种比较简明的解释。杭辛斋对明清易学家一向不甚服膺,从个人感情上,他不愿意“二八易位”之理被李光地最先发现,上推之于邵雍,心始安。

通观杭辛斋的易数论,并没有骇人的巨大数字运算,他喜欢把虚化的易理落实到数字上来展现,寻求古易数与基础数学的会通。他认为易理不能脱离数,“自易道不明,数与理离析为二,数乃流于小道,理亦等于虚车。”经过杭氏的思辨与整合,易数跟中西日用数学的关系更趋于紧密。

周神松
周神松老师,笔名:洪秀全 【取名服务微信号:zsshxq】 毕业于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硕士学位。 著有《神松姓名学》、《中国姓名学》等著作。 中国姓名学开创者,中国家族开运姓名学创始人、奇门遁甲姓名学创始人。严谨系统地结合奇门遁甲与中国汉字数理,构建中国姓名学完整体系,为人生开运建立了科学可靠的系统和方法。
    上一篇

    传说中的生肖姓名学,大家批判的看待!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1 + 19 =

    插入图片
    周师微信 周师微信
    周师微信
    返回顶部